尋找:200萬字記錄“最可愛的人”
九月,天空湛藍如洗,遼寧大學崇山校區校園里隨處彌漫著秋的氣息。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發水的辦公桌上,土黃色的檔案袋摞起來有半人高;連著電腦的移動硬盤里存滿了抗美援朝志愿軍老兵的珍貴影像和音頻。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發水 欒溪攝
“兩年來,學院50余名教師和120余名學生組成的‘采訪團’,奔赴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朝陽等8個城市,約30多個鄉(鎮)村,一共采訪了204名抗美援朝老兵。我們已經整理出了200多萬字的文字材料,這是對他們的‘生命存檔’,也是一次跨越年齡和時光的深情敬禮。”陳發水動情地說。

謝曉娟院長、蘇里老師帶領采訪團隊與優秀學生代表同抗美援朝老戰士王鳳和合影
受訪者供圖
記錄并感動著
2023年8月起,遼寧大學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抗美援朝戰爭口述資料采錄與整理”,學院組織了由思政課教師及研究生組成的研究團隊,聯合校內中國近現代史、檔案學、新聞學、攝影等學科力量,完成了四個批次共計200位志愿軍老戰士口述史料的采錄與整理工作。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項艱巨而有意義的工作。所有參與相關工作的師生在深入采訪的同時,一邊記錄著,一邊被感動著。
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宋昊洋深情地說,自己極其幸運能夠參與抗美援朝口述史的采訪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被抗美援朝老戰士的英勇故事深深地感動著。
他記得在采訪抗美援朝老戰士吳曉蘭時,老人家穿著干凈整潔的舊軍裝,胸前別滿了勛章,神情是那樣的驕傲和自豪。
2024級碩士研究生高顯惠在采訪抗美援朝老兵羅殿財時深切地感知到“英雄”的含義,魏巍筆下的“最可愛的人”的樣子具象化了,那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普通人。“他們是那樣的平凡而普通,又是那樣的高尚而偉大。”高顯惠說。
如今,戰火早已遠去,但志愿軍的故事不該被遺忘。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銘記歷史,珍惜當下,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英雄精神,才能永遠照亮前行的路。

謝曉娟院長、蘇里老師和李蒙佐老師帶領采訪團隊同抗美援朝老戰士楊化烽夫婦合影
受訪者供圖
在和時間賽跑
2024年11月26日上午,宋昊洋輕輕敲打著志愿軍老兵吳曉蘭的家門。
踏入房間的剎那,宋昊洋被眼前的畫面感動著。老人正坐在客廳里靜靜地等候,陽光穿過窗戶灑滿老人花白的頭發。“這個畫面太美好了,這不正是無數志愿軍先烈用生命守護的歲月靜好嗎?非常有幸能看到這樣美好的場景。”宋昊洋說。
吳曉蘭為他講述了在朝鮮戰場野戰醫院與死神賽跑的故事。1952年,吳曉蘭只有16歲。慘烈的上甘嶺戰役后,無數的傷員被送往設在山洞里的野戰醫院,外面炮火連天,里面每天都在和死神搶人。那些受傷的戰士們,在意識清醒時,也會讓醫護人員去救治傷情更重、年紀更輕的戰士。這些場景在70多年后,仍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里,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今年90歲的抗美援朝老兵羅殿財被稱為防空洞里的“千里眼”。75年前的朝鮮戰場,作為志愿軍防空軍情報員,他在防空洞里用精準情報為戰爭勝利筑起了一道“空中防線”。
2025年1月,高顯惠采訪羅殿財時被他的英勇事跡所感染。
1951年,16歲的羅殿財第一次踏上朝鮮戰場,主要負責監視敵機、搜集情報的工作。他所在的情報站主要負責追蹤平壤、新義州至丹東區域的敵機活動,將信息及時傳遞給炮兵與空軍,守護中朝鐵路運輸線這一“生命線”。
當時美軍為破壞丹東的鐵路橋與公路橋,派出三架曾參與二戰、投過原子彈的B-29型重型轟炸機——這款被稱為“空中王牌”的戰機,在美軍眼中幾乎“刀槍不入”。情報站位于平壤附近,羅殿財與戰友們緊盯雷達數據,將轟炸機的飛行軌跡、方位等信息源源不斷上報至丹東。最終,我軍成功擊落一架B-29轟炸機,機上12名機組人員全部被殲滅,這一戰績震驚中、朝、美三國。朝鮮停戰后,因情報準確、堅守陣地,情報站全體人員獲集體三等功,每人都記功一次。
“這次采訪,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的單福才老人,在我們到達的前一晚突發急病離世,這成了項目組最大的遺憾。”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蘇里遺憾地說。
2024年11月初,項目組聯系志愿軍老戰士單福才時,老人家非常高興,表示有很多戰場上的回憶、很多戰斗故事要講。遺憾的是出發當天坐車趕往桓仁的途中,蘇里接到了老人家屬的電話,告知老人在前一天前晚上突發疾病送醫院搶救無效,并于凌晨不幸去世了。
接到電話的蘇里和身旁的學生們都沉默了。

蘇里老師采訪楊化烽老戰士 受訪者供圖
傳承的使命愈發沉重
談及這兩年采訪工作最深刻的體會,蘇里說:“歷史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歷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和他們熾熱的情感構成的。我們做的,就是把這些即將隨時代遠去的‘人’和‘情’找回來,存下來,傳下去。這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份榮幸和一份沉甸甸的時代責任。這個項目讓我成為這段偉大歷史的‘傳棒人’。”
傳承是最好的銘記。馬克思主義學院秉承“大思政課”發展理念,始終以“真實問題”為依托持續探索思政課“社會大課堂”建設。
“學院將抗美援朝口述歷史和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研究成果有效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并同抗美援朝紀念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歷史場館單位共建立教學基地,更好地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弘揚紅色文化。”陳發水說。
采訪雖已結束,記錄仍在繼續。
參與項目的老師和學生們聽得越多,肩上的擔子越重。204位志愿軍老兵從個體的微觀視角還原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宏觀歷史,這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寶貴財富。
“老人們把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托付給我們,我們有責任讓這些故事被更多人看到、聽到,讓這種精神不斷延續。”陳發水說。
- 下一篇:沒有了!